收藏孟子网|注册 |登录
简体中文  繁体中文
当前位置:首页 > 圣地名家 > 孟氏名人

孟子对孔子仁学的推进及其思想史意义(白奚)-3

时间:2014-08-16 23:58:16  来源:  作者:未知
孟子对孔子仁学的推进及其思想史意义(白奚)
作者:白奚   
三、仁的层次递进性
  孔子对仁的一个最基本的规定就是“爱人”,即“泛爱众”,爱一切人。这一规定突出了一个“爱”字,突破了血缘亲情的范围,肯定和倡导普遍的人类之爱,为儒家的仁学定下了基调。但是血缘亲情毕竟是人类最基本的情感,有无血缘亲情以及血缘亲情的远近毕竟是大不一样的,必须区别对待,因而仁理应有它的层次性,其中居于最基础层次的就是由血缘关系而来的亲亲之情,它是仁的自然基础。《论语》对此虽然没有专门的论述,但从孔子对孝道的强调就足见他对血缘亲情的重视。在《论语》中,孔子回答弟子问仁有7次,而回答弟子问孝也有5次之多,可见孔门对孝道的重视。《论语·阳货》记载了孔子关于三年之丧的一段论述,弟子宰我不肯以三年之丧的孝心作为对父母养育之恩的回报,孔子明确地批评他“不仁”。在孔子看来,基于血缘亲情的对父母之孝,是人生须尽的天然的义务,是仁的最起码的要求,也是仁的起点,一个人要是对生养自己的父母都不肯尽孝,就根本谈不上对他人的仁爱。
  爱是仁的一般原则,血缘亲情是仁的自然基础,孔子对普遍的人类之爱的强调和对基于血缘亲情的孝的重视,实际上已经接触到仁爱观念的层次性这一问题了。然而孔子是爱与孝并重,在他那里,亲、仁、爱三者的对象是笼统的、界限是模糊的,仁的层次性还没有揭示出来,仁爱的对象和范围还没有明确的递进和扩展。而揭示仁爱观念的层次性和递进性,是儒家的仁学进一步完善和精确化的需要,这一重要的理论工作,主要也是由孟子担当并完成的。
  孟子阐发仁的层次性,特别强调亲亲之情对于仁的重要性。孟子指出:“仁之实,事亲是也”(〈离娄上〉),“实”即最为切近的、主要的内容,朱熹《集注》曰:“仁主于爱,而爱莫切于事亲,……故仁义之道,其用至广,而其实不越于事亲从兄之间。盖良心之发,最为切近而精实者。”“实”与“虚”、“华”相对,事亲是一种最真切笃实的情感需要,来不得半点浮华和虚假,事亲未尽而空谈仁义,则为徒邀虚名而已,其实就是不仁,所以孟子又说:“未有仁而遗其亲者”(〈梁惠王上〉)。他甚至直接以“亲亲”定义“仁”:“亲亲,仁也”(〈尽心上〉),仁作为人之为人的本质规定,其第一要义便是亲亲。孟子还以性善论亲亲之仁:“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同上)并把人类这种生而有之的天然情感称之为“良知”、“良能”。
孟子关于仁的层次性的论述,最重要的一条是:“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同上)这段话中包含了几个重要的思想。其一,就其对象和范围而言,仁有三个层次——“亲”、“民”、“物”;由此而有三种相应的、程度不同的态度——“亲”、 “仁” 、“爱”。也就是说,对于亲人要“亲”,对于民众要“仁”,对于万物要“爱”。其二,在这三个层次中,“亲亲”居于最基础的层次,“仁民”和“爱物”则是由“亲亲”这一出发点的逐次外推。其三,这三个层次中贯穿了一个共同的东西,那就是人类的爱心,这实际上也就是古老而又朴素的人道主义观念。其四,仁者固然“爱人”,但并不止于“爱人”,还要更进一步,将爱心扩大到无限广大的宇宙万物。
  对于孟子的这一重要论述,我们有必要进行一番疏释和阐发,以展现孟子关于仁的层次递进的思想及其理论价值。
  “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讲的是对待人与对待万物必须有所区别,对万物只能是“爱”,而不能是“仁”。赵岐的注说明了其中的道理,他说:“物,谓凡物可以养人者也。当爱育之,而不如人仁,若牺牲不得不杀也。”可见,虽然儒家主张以博大的爱心对待一切人与物,但爱人之爱毕竟不同于爱物之爱,如果不加区别地等而同之,似乎是将万物提高到了人的地位来爱之,其实却是将爱人之爱降低为爱物之爱,将人降低到物的地位。所以孟子认为,不能用对待人的态度来对待万物,更不能用对待万物的态度来对待人。《吕氏春秋·爱类》中有一段话可以作为孟子这一态度的进一步的注脚:“仁于他物,不仁于人,不得为仁;不仁他物,独仁于人,犹若为仁。仁也者,仁乎其类者也。”《春秋繁露·仁义法》亦云:“爱在人谓之仁。” 可见,“仁”是专指对人之爱,所以对待万物只能是“爱”,而不能是“仁”,这一原则正是孟子确定下来的。儒家的“爱有差等”这一重要观念,同样也适用于人与万物之间。
  “于民也,仁之而弗亲”,讲的是普通人与自己的亲人也必须区别对待,对普通人只能是“仁”,而不能是“亲”。 为什么呢?赵岐注曰:“临民以非己族类,故不得与亲同也。”焦循《孟子正义》对此的解释是:“亲即是仁,而仁不尽于亲。仁之在族类者为亲,其普施于民者,通谓之仁而已。仁之言人也,称仁以别于物;亲之言亲也,称亲以别于疏。”正如人与万物必须区别对待一样,亲族与非亲族也不可混同,否则就会把亲族降低到非亲族的地位,从而违背人类的天然情感。所以对于普通人只能是“仁”而不能是“亲”,对于亲族则只能是“亲”而不能是“仁”,这是出于满足血缘亲情的需要。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