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孟子网|注册 |登录
简体中文  繁体中文
当前位置:首页 > 圣地名家 > 孟氏名人

孟子对孔子仁学的推进及其思想史意义(白奚)-4

时间:2014-08-16 23:58:16  来源:  作者:未知
孟子对孔子仁学的推进及其思想史意义(白奚)
作者:白奚   
接下来就是“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这是讲的仁爱观念由亲及疏、由近及远的逐次向外推展,直至无限广大的宇宙万物。这里的“而”字十分关键,需要准确理解。杨伯峻《孟子译注》释为“因而”:“君子亲爱亲人,因而仁爱百姓;仁爱百姓,因而爱惜万物。”这是不准确的,没有把孟子的意思表达出来。“而”字在这里应该是“继而”、“进而”的意思。对此,我们可以引用出土简帛文献的材料以证之。马王堆帛书《五行》曰:“爱父,其继爱人,仁也。”又曰:“爱父,其杀爱人,仁也。言爱父而后及人也。”郭店楚简《五行》亦有“爱父,其攸爱人,仁也”一句,整理小组指出:“攸”,读作“迪”,《尔雅·释诂》:“迪,进也。”这里的“继”、“杀”、“攸”,显然都是“其次”、“继而”、“进而”之义,其意是说,由爱自己的父母出发,进而推及到爱所有的人,这就符合仁的要求。这正是儒家“爱有差等”的重要观念,如孟子所言:“仁者无不爱也,急亲贤之为务”(〈尽心上〉),仁者虽然是“无不爱”,但也必须区分轻重缓急。帛书《五行》和楚简《五行》反映的都是战国中期以后的儒家思想,与孟子的思想约略同时,这表明,揭示仁的差等性和递进性,是这一时期儒家学派十分重视的理论问题。释“而”为“继而”、“进而”,孟子的这句话就很好理解了,正如赵岐的注所说:“先亲其亲戚,然后仁民,仁民然后爱物,用恩之次也。”“用恩之次”, 孟子称为“举斯心加诸彼”的“推恩”,具体的做法就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梁惠王上〉),此乃人之常情,是必须如此且只能如此的。
  揭示仁爱观念的自然基础,强调仁爱必须以首先满足亲亲之情为前提,这对于儒家来说是十分要紧的。爱有差等,区分轻重缓急,由亲及疏,由近及远,仁爱的这一原则是如此的简易平实,它立足于人的天然情感和基本的道德需要,以致违背了这一原则,仁爱便会流为空谈。墨家试图超越这一原则,主张爱无差等,“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墨子·兼爱中》),这样的爱,看起来更加博大无私,但它不区分亲亲之情的有无和远近,不主张优先满足此种亲亲之情,最终只能是脱离了实际,违背了人之常情,以致难以实行,甚至根本无法实行。墨家的本意是要将普通人提升到亲人的地位而亲爱之,结果却事与愿违,反而是将自己的亲人降低到普通人的位置而疏远之。墨学之中绝,同其主张中多有此类违背人之常情的内容有极大的关系。有鉴于此,后儒常以墨家为戒。有人问程颐,“为仁先从爱物上推来,如何?”程颐回答说:“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故君子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能亲亲,岂不仁民?能仁民,岂不爱物?若以爱物之心推而亲亲,却是墨子也。”(《河南程氏遗书》卷第二十三)相比之下,儒家的仁爱思想之所以广为人们接受,具有永恒的价值,就在于它于平实之中见高尚,易简之中见深义,植根于人类最基本的自然情感,满足了人类最基本的道德需要。
  由仁民而爱物,将仁爱观念扩展至无限广大的宇宙万物,是孟子对孔子仁学的一个突出贡献。《论语·述而》说:“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生动地表明了孔子对自然生命的爱惜之心和悲悯之情,但孔子关于仁的论述基本上未超出“人”的范围,并没有将仁爱的原则推及于“物”的明确论述。孟子的“仁民而爱物”则明确地把人类的道德情感扩大到对待万物。孟子认为人皆有对于他人的痛苦和危难的天然的同情心,他称之为“恻隐之心”或“不忍人之心”,推此心于物,他不忍亲见禽兽被宰杀,主张“君子远庖厨”,他说:“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梁惠王上〉),并称此为“仁术”。借用孟子自己的表述方式,就是“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物之心”。 “仁民而爱物”的思想将自然万物纳入到仁爱的范围,把人的道德意识扩大到人类活动所能及的任何地方,用仁爱之心将人与万物联成了一个整体,让爱心充满宇宙。由“仁民”到“爱物”,应该说是仁学发展的内在逻辑要求,在最广大的范围内表现了儒家仁学的道德诉求。由孟子明确提出的这一重要思想,经过历代儒者的继承、阐扬与完善,最终成为儒家的一个重要传统。
  “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这一命题,不仅申明了仁民爱物必须以满足亲亲之情为前提的原则,而且也提出了在满足了亲亲之情之后,必须将此爱心向外扩展的道德要求。仁虽然始于亲,却不终于亲,这是仁能够成为人类最普遍的道德原则的关键所在。由“亲亲”推展到“仁民”,再由“仁民”扩充到“爱物”,清楚地表达了仁的层次递进性的思想。在这三个递进的层次中,“亲亲”是仁的自然基础,“仁民”是仁的核心和重点,“爱物”则是仁的最终完成。广义而言,仁包含了“亲亲”、“仁民”与“爱物”;就狭义来说,即具体到亲族、非亲族、万物这三个层次上,仁的适用范围实际上主要是在中间的一个层次——“仁民”。这样的限定并没有降低仁学的价值,反而是对仁的精神的凝聚和提升,突出了“爱人”的主题,真正体现了仁学的精髓。
  由孟子所阐释的这种层次分明的仁爱观念,既可以满足人类最基本最自然的血缘亲情之需要,又突出了普遍的人类之爱,并使爱心超越了人类社会的畛域,扩展到无限广大的天地万物。因而,“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这一命题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是孟子对孔子仁学的一项重要推进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