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孟子网|注册 |登录
简体中文  繁体中文
当前位置:首页 > 峄山 > 峄山风光

峄山十二福地----纪王棚

时间:2014-08-17 15:04:17  来源:  作者:未知
    
    纪王棚在峄阳书院下百米,以天然巨石为盖,形成长廊、洞窍。棚口上勒“纪王棚”正书,明万历年间王自谨题。进长廊30米,豁然开阔,为观庵,可容20人,此乃佳境,传为纪王避暑宝地。内塑真武大帝像,且有龟蛇两将石为护卫之神。洞东南壁有宋代政和七年(1u7年)刻字。东北向一窦为窗,窗下片石中细水长流,美其名曰“脆金水”。沿清溪而下,有一窍,称“天仙宝洞”。
    棚口外东壁有隋代刻石,已剥落不可读。棚上原建一小阁楼,门额刻“天仙祠”,南向,明万历十二年(1584年)僧人慧悟建。其左前为财神祠,原瓦殿一楹。西侧松柏间有一院落,为道侣燕息膳房,正堂五楹,东西配各三楹,原系山麓茅屋,竹离为墙,别具风格,饶有情趣。前人题诗赞曰:“纪王棚者王不王,春秋沧桑无考章。避暑盛时游人乐,锦花铺茵仙笛扬。”
    纪王棚南下称小楼沟,古有以娘娘庙为主体的建筑群。大殿塑女娲神灵之位。相传,盘古时代,女娲炼石为丸,神工补天,天合而去,留下乱石滚滚,危及人间。玉皇大帝闻讯,急派六天神将亿万块石丸移置一处,堆积而成峄山。“故是山无土壤,多孔窍,络绎如丝,玲珑美姿,峻雅秀灵,多贮泉水。”后来,人们供请玉皇大帝于山顶,而把女娲娘娘神供于峄山涧壑。
    小小纪王棚不仅有如此神奇的传说,而且还有着可歌可泣的农民起义的英勇故事。据志书记载,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捻军进驻邹境,其间,徐八寨寨主举人董乾儒(邹城东关人)正在纪王棚的洞穴中与捻军代表谈判。董乾儒准备率先起事,高举义旗,一鼓作气,攻克邹城。想不到派进邹城作内应的人叛变了,清王朝调集兵力,排山倒海压向峄山。董乾儒离开纪王棚之前,于洞穴壁间挥笔疾书:“长空鸣惊雁,城高秋尽寒。纪王棚一席,鬼魂无限憾。”捻军代表随之题曰:“是夕红日落,明辰黎天腾。一孔小洞穴,藏甲百万兵。”董乾儒早年受太平天国革命思想影响,后与文贤教起义军联合,据守峄山,为抗清兵,全家遭斩,自己也被杀害。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