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孟子网|注册 |登录
简体中文  繁体中文
当前位置:首页 > 峄山 > 峄山风光

峄山十二福地----太平兴国寺

时间:2014-08-17 15:04:17  来源:  作者:未知
    
    太平兴国寺为峄山十二福地之一。御路岭西北侧,原有大雄宝殿三楹二进,南向,“庄严世尊丹护,掩映金碧交辉’。“此殿高一丈三尺、阔八尺”。旁建伽蓝殿一座,侧有长春宫、峄山神祠,前有清都观、集贤宫,观前立杜公墓。明代龙为光《兴国寺晤导觉上人》五律诗云:“欲同飧霞客,还攀祗树林。白云山径远,黄叶寺门深。我拂尘中袖,谁弹座上琴?古今一相对,已证妙明心。”清代白云宫住持赵教坤亦为之赞曰:“洞天兴国门,福地日月亘。净颐同天乐,育养搏尘魂。”
    太平兴国寺始建于宋代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崇宁四年(1105年),宋皇朝赐额曰:“灵贶”。元代延枯元年(1314年),“转官致祭,命工砻石刻‘灵岩侯’三字,于山阳长春宫之左,碑阴有里人刘之美记。”明代又两次重修,有记。“峄山神祠在兴国寺左,每岁十月十五日,县正官率僚属一祀之。”
    相传,汉时在峄山古月洞住有一位老道士,恭敬虔诚,晨昏焚修,口中念念有词:“福地宏图天不降,亘占兴国闹潮昂。智灵强奋摧枯朽,太平曲妙人人唱。”一樵童天天看老者做功课,听唱词。老者问:  “何名?”,答曰:  “兴国”。老人感到奇怪,俗民后生何以名曰“兴国”?再一端详,樵童方方正正,满面英气,谈吐坦然,见识非凡。老道士又寻问一番,樵童对答如流,并谈论了自己爱家乡兴事业的报负。老道士遂之推论,爱国的根基在于爱家乡,爱家乡的寸土、块石,爱家乡的一花一朵、一草一木,而爱家乡者必奋进,奋进者必能兴国。尔后,老人毅然荐举樵童登上仕途,兴国果然成了国家的栋梁之材。原来,老道是居峄察访民情的皇朝使臣。为纪念此事,在老道士住过的古月洞一带,后人建筑了兴国寺。
    兴国寺涧——名古月河。据说,邾国御医曾葬于古月河源头。御医智明心善,医道绝伦。楚灭邾后,强迁邾皇去湖北黄冈,途中百姓救下御医,转来峄山古月洞隐居。御医为民治病,解除危难。老人百岁之时,为抢救一幼儿死于虎口。百姓感念,为之筑墓于古月河源头宝地,干涸了80年的枯河因而涌流畅达。从此,峄山的老老少少每天都到古月河净手洁面,以求洗却灾难;焕发青春,故有“洗一辈子古月水,峄人之心似明镜”的美谈。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