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峄山伤良
汉刘邦称帝,荣归故里之时,兴致勃发,一日,率众游览峄山。
刘邦初临峄山,便被奇石秀水和众多的楼台殿阁吸引住了,登峄兴致倍增,一边登山,一吟咏着他的《大风歌》,姿意骄狂,目若无人。他由西北麓而上,至五华峰顶转而东再南引,到达羊车故道时,游程已达15里,时已日头偏西。此时,刘邦方觉饥饿难耐,声嘶力竭地呼唤用膳。侍从们听到传膳之声,面面相视,呆若木鸡。他们认为如此弹丸之山,一瞥即可,用时甚少,因而谁也没有备饭莱。刘邦为之大怒,极力训斥侍从,但又有什么用呢!眺望下山之路,丸石绎连,如同迷津,归途难测,肌肠碌碌,头晕眼花,如何下得山去?生气发火无济于事,刘邦有气无力地半躺在石片上休息。疲劳饥饿之下,侍从们谁也顾不了谁,横七竖八地睡成一窝猪。如此这般,君臣扼于峄山,只待天意。
然而,苍天并未降旨降福。到黄昏时分,忽然来了几个挑担送饭的人,领头的竞是他的一个随身武士。刘邦瞧见了,不禁大喜。
那武士姓啥名谁?
说也奇怪,那武士没有姓名,也许他的姓名根本没人知道,只因他憨厚老实,忠心供职而从不多言,大家都管他叫呆瓜。他则有喊即应,日子久了,这名字就似乎固定下来了。
有时,这武土也为人们不理解他而感到委屈,总希望大家另送他一个好听的名字,甚至他希望刘邦能赐他一个姓名,这也是他对刘邦的最高要求。作为亲兵,他跟随刘邦多年,屡建战功。鸿门宴中,他为护刘邦,差点送掉性命。逐鹿中原,他忠心保主,使刘邦大获全胜。在一次宴会上,刘邦赏他一杯酒,他诚恐跪迎,一饮而尽。实指望皇帝赐他姓名,不料刘邦却醉熏熏地说: “呆瓜呀,快三十岁了,没个真名实姓不说,往后成个家……”。听此言,武士象五雷轰顶,一下子晕昏过去,哭不出声息,流不出眼泪。从此,他直楞楞,昏沉沉,似乎真正呆了。
刘邦夫人听说后,实不忍心,多次进言,“小兄弟对咱天高地厚,当得重用。”而刘邦却一笑置之。在一次夜巡中,刘邦见他狂颠浪游,方才感到内疚,当场许他做千总。可是小武士说“给我高山吧!” “还要什么?”“流水更亲!”刘邦笑而沉思:“怪呀?莫非他要和我平分秋色,夺我皇位不成?”刘邦恼了,当场取消了许诺,扬场而去。这一下更加刺痛了武士的心。多年来,他披肝沥胆,忠心保主,从无任何非分之想,只愿皇上封他一个好听的名字,没想到皇帝竞也如此不理解他。委屈至极,他哀唱道:“天高皇帝远,世间无亲人。高山知我意,流水明我心。高山呀,我父!流水呀,我母!”随即产生了弃甲归田之念。转眼间,他马上醒悟过来,自责欲归田之念为不忠,罪该万死。只有皇帝让他归田才行,自已是绝对不能冒昧归田的。
刘邦这次出游峄山,这武士也为随从之一。当登至五华峰时,他发现没带给养,便独自下山为皇帝买吃的。当时,由于社会动乱,战争连年,加上天旱失收,山下是哀鸿遍野,饿殍满地,百姓苦不堪言,武士怎么也买不到吃的。无可奈何,武土决意回老家求乡亲们帮忙。原来,这武士老家就在峄山后的一个村子里,名叫天良。因家里很穷, 在刘邦当亭长时,天良为活命才投奔刘邦的。乡亲们听了天良的诉说,为天良的乡亲情份,宁肯自己挨饿,总算凑了几担饭莱,并帮着送上山来。刘邦君臣们见送来饭莱,大喜,每人分一份,唯独没有天良的。天良上山下山好几趟,弄得饭莱没吃一口,能说不饿!此时,他连让皇帝封个好名字的念头也没有了,只希望分得一份饭莱。
刘邦吃了几口饭莱,发现了未得到饭菜正在绝望中的天良,说道: “喂,呆瓜!这里有黄金,也有饭菜,你任取一样吧!”
听此言,天良被气昏了头,铁青着脸,怒吼道:“我要饭菜,也要黄金,还要高山、流水,更要你的良心!”
刘邦意外地受到武土的顶撞,恼羞成怒,暴跳如雷。“哼!高山,流水,乃我之天下,休想!饭莱,乃救驾之物,你呆瓜何以食得!”遂命人取黄金让天良吞食。
天良面色铁青,直挺挺地立在那里,双眼圆瞪着,眼珠再也不能动了。见此情景,村民们哭喊了起来,“天良啊,天良……”
同行的武土和侍从们,此时才知道了天良的名字,理解了天良,更感激天良,忙请郎中诊治。郎中说:“天良已无救,因为他的心被伤透了,破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