贤良的朱德母亲
朱德,字玉阶,四川仪陇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缔造者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代领导人,十大元帅之首。
1944年4月10日,延安各界隆重举行追悼八路军总司令朱德的母亲钟太夫人大会,这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仅有的一次为党的领导人的母亲举行的公祭仪式。以中共中央送的挽联是“八路功勋大孝为国,一生劳动吾党之光”。毛泽东的挽联是“为母当学民族英雄贤母,斯人无愧劳动阶级完人”。刘少奇、周恩来的挽联为“教子成民族英雄,举世共钦贤母范;毕生为劳动妇女,故乡永保好家风”。
朱德的母亲钟氏生于1858年,祖辈靠卖艺为生,一共生了13个儿女。因为家境贫穷,无法全部养活,只留下8个,以后再生下的被迫溺死了。因为孩子多,母亲总是每天天还不亮就起床,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纱,还要与家里的其他妇女轮班做饭。家里的生活很苦,可由于母亲的聪明能干,也勉强过得下去。平时吃的是豌豆饭、菜饭、红薯饭、杂粮饭。穿的衣服是母亲亲手纺线、再请人织成布、染成色的土布衣服。一套衣服老大穿过了,老二、老三接着穿。朱德母亲性格和蔼,任劳任怨,从不打骂孩子,也没有同任何人吵过架。因此,在这个大家庭中,长幼、伯叔、妯娌相处得很和睦。
她对孩子管束很严,朱德刚四五岁,就跟着母亲干家务活。父亲有时吸点烟,喝点酒,母亲不让孩子沾一点。长大后,朱德要离开故乡参加了革命,母亲不但不反对,还给了朱德许多安慰。
由于过多的生育,繁重的劳动,贫寒的生活,使这位年轻的母亲过早地苍老和憔悴。朱德后来向美国记者史沫特莱谈起母亲时说,她的裤子和短褂上,左一块右一块都是补丁,两只手上伏着粗粗的血管,由于操劳过度,面色已是黝黑,蓬蓬的头发在后颈上挽了一个发髻,两只大大的褐色眼睛里充满了贤惠,充满了忧愁。
朱德一生无论做事做人都深受母亲的影响,他始终对母亲满含感激之情。他常说:我感谢母亲,她教给我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我在家庭中已经饱尝艰苦,这使我在30多年的军事生活和革命生活中再没感到过困难,没被困难吓倒。母亲又给了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使我从来没感到过劳累。她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
朱德后来转战川滇,把母亲从老家接出来,但她仍愿回家劳动,从那时就和朱德分开了。以后,朱德到国外寻觅革命知识,参加共产党,二十多年来从未回过家门,但她仍不断写信鼓励朱德要在外面做大事。抗战后,朱德只寄了几百元钱回去,她仍然继续劳动,并不依靠八路军、共产党为她养老,因为她知道抗战是艰苦的,共产党人是大公无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