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府
时间:2014-08-17 13:59:17 来源: 作者:未知
孟府是孟子嫡系后裔世代居住和生活的地方。始建于北宋末期,距今已有800余年历史。孟府占地30亩,约2万平方米,前后共七进院落,共有楼、堂、阁、室200余间。元至顺二年(公元1331年),文宗皇帝追封孟子为“邹国亚圣公”,此后孟府又称为“亚圣府”。
孟府大门为三楹。门上正中悬挂着竖匾,上书“亚圣府”三个鎏金大字,门上彩绘着武将,充分显示出孟府当年的威严和显赫。
进入大门,便是孟府的第一进院落。东西各有一排厢房,是当年孟府的差役和守卫人员居住和看守的地方。第二道大门上方悬挂着“礼门义路”匾额一块,出自于《孟子.万章下》“夫义,路也;礼,门也,唯君子能由是路,出入是门也。”在这里,孟子用了一个比喻的说法,把“礼、仪”比喻为“门和路”,认为人们必须要依据仁德,遵循义理来做事。这样,才能称得上是“君子”。
二门内的墙壁间镶嵌着《为恳恩照例优免以杜攀扰事》碑,立于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碑文中记述了明王朝亲赐的庙户、礼生、佃户、洒扫、差役等不得滋事、攀扰等事。据史书记载:自宋代始,宋、元、明、清历代均赐孟氏田产、庙户,至明景泰年间朝廷诏赐孟庙祭田已达56顷之多。
这道门两边不与垣墙连属,类似遮堂门,全是木结构,称为“仪门”,建于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在封建社会,一般的家庭没有资格建造这种门,只有列土封侯的邦君才有资格建造。而且在封建时代这道门平时闭门不启,每逢孟府喜庆大典,皇帝幸临,宣读圣旨或举行重大祭祀仪式时,才在礼炮声中开启。走时,只有皇帝或钦差才可以走门内,其他文武官员按照文东武西的次序从两边进入。大堂两边的东西厢房是当年孟府的乐生、礼生、司书、执事等人的办公场所。
大堂的东侧立有一石器,叫日晷,是我国发明最早的计时器之一。它由晷盘和晷针组成,在晷盘上刻有十二个时辰,当太阳照射在晷针上,晷针的影子随着太阳的升落而移动,落在不同的时辰,就表示不同的时刻。同时,晷盘的摆放也是很有讲究的,它要根据各地的经度和纬度的不同,做不同的倾斜度,这件日晷是垂直安放的,所以计时并不准确。在它的西面相对而立的石器是嘉量。嘉量是封建社会的一种标准量器,全器从大到小依次为:斛、斗、升、合、龠。含有统一度量衡的意义,象征着国家统一和强盛。嘉量和日晷都是效仿皇宫格式来摆放的,没有什么实在的意义,只是作为一种权利的象征。
大堂是孟府的主体建筑,整个孟府的建筑就是以大堂为界限,前为官衙,后为内宅。它是孟子嫡系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开度诏旨,接待政府官员,申饬族规家法,以及节日、寿辰举行重要仪式的地方。堂前檐下正中悬挂着清雍正皇帝手书钦赐孟子第六十五代孙孟衍泰“七篇贻矩”堂匾一块。从字面意思上来说,“七篇”指《孟子》这本书由《梁惠王》、《公孙丑》、《腾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七个篇章组成。“贻”是“赠给”;“贻矩”指赠给孟家的规矩。雍正皇帝的用意是告诫孟家后代要用孟子的《七篇》作为孟家后代言行的准则和行动的规矩。门两侧檐下廊柱上悬挂着一幅楹联,是天津艺术学院教授王学仲先生手书。上联为:“继往开来私淑千年承燕翼”,下联为:“居仁由义渊源百代仰先烈”。其意为:孟子继往开来承袭孔子学说使之传世千余年,孟子的仁义思想渊源百代使后人敬仰先贤先烈的功绩。
大堂正中的木制暖阁,内设公案,暖阁两侧陈列着“肃静”、“回避”、伞、旗、锣和“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亚圣府”官衙牌等各种执事。明代景泰二年(1451年),孟子第五十六代孙孟希文被加封为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其主要职责使管理孟府内部事物,主持孟子祭祀,编撰孟家家志《三迁志》等,享受正七品待遇。到了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国民政府撤消了“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这一封号,改封孟子七十三代孙孟庆堂为“亚圣奉祀官”,管理孟子祭祀活动及孟府内部事务。至此,“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的封号共沿袭了18代,长达494年。
大堂两侧东西各有一间亭子,为“鼓乐楼”。每当孟府有重大喜庆活动时,在此击鼓奏乐的地方。东侧有一处独立的院落为五代祠,是祭祀五代之内的孟氏宗族的家祠。
大堂后的这条幽长的小路,为当年孟家内宅巡逻的更夫行走的道路,被称为“更道”。前面这道门称为“内宅门”,在封建时代它是一道禁门,一般人不得擅自入内。内宅门的外檐木坊上有三幅精美的透雕图案。从东面看第一幅是“鹤鹿同寿”,寓意夫妻团圆和睦,白头到老;第二幅为“鲤鱼跳龙门”寓意加官进爵,官远亨通,望子成龙;第三幅为“麒麟送子”,寓意为世世代代,香火不断,后继有人。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