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孟子网|注册 |登录
简体中文  繁体中文
当前位置:首页 > 圣地游记 > 走进圣地

【五月笔会】泰岱通灵古峄山

时间:2014-08-17 14:30:17  来源:  作者:未知

 

  山东历来以“一山一泉一圣人”而闻名于世,于是,在世人的眼里,好像山东除了泰山,趵突泉和孔老夫子以外,就没有其他值得称道的了。其实,这是一个天大的误会。
  山东,至少还有一处,不应该被世人所遗忘,那就是峄山。
  峄山,位于微山湖的东岸,邹城市城南十二公里处。山势突兀挺拔,怪石如垒,络绎连绵,方圆十余公里;主峰五华峰海拔五百五十五米,山上有四十三组四里长的盘山路,均可直达山巅,据说,其中一条还是秦始皇登临峄山时修筑的呢,被世人称之为“羊车故道”。尽管,峄山在规模以及气势上,的确与她的紧邻泰山不可同日而语,但,她的独特魅力,也是泰山所不具备的。
  关于峄山的来历,有很多,邹城人更喜欢这样一个传说:远古时代的女娲炼石补天,剩下了许多的顽石(据曹雪芹先生所述,其中一块就变成了贾宝玉身上的那块“通灵宝玉”),玉皇大帝派了六位天神,把它们都堆在了一起,于是,天下就多了一座山。这就是峄山。《尚书。禹贡》中有“峄阳孤桐”的语句,这“峄阳”就是指“峄山的南山坡”。而《太平御览》中则有“峄山多孤桐”的记载。有人说著名琴师俞伯牙当年所弹的焦尾琴,就是用从峄山上采到的被山火烧焦的桐树做成的。
  《孟子》中有这样一句话:“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这“东山”就是现在的峄山。峄山主峰的中部大通岩内,有“孔子教授生徒处”和“孔子登临处”(泰山上也有与之同名的名胜),前面还有“颜子石”。西峰玉帝祠下有一个可以容纳二十多人的大石棚,据说是“孔子燕居处”。
  其实到过峄山的,绝对不止孔老夫子一个,像司马迁、李白、杜甫、王安石、苏轼、赵孟頫、董其昌、郑板桥、袁枚等,在峄山上至今还可以找到他们留下的一些诗文碑刻或活动遗迹。这些文化名人的光临,的确为峄山增色不少。
  但是,为峄山增色最多的,还要数“千古一帝”的秦始皇。
  始皇二十八年,也就是公元前二百一十九年,秦始皇灭掉六国、统一天下后的第三年,为了安定四方,振扬国威,更为了炫耀自己的文治武功,加强和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使其成“万世之业”,在东巡的途中,首先登临峄山,然后再去泰山。因为他登峄山时乘坐的是“羊车”,所以峄山上他走过的道路,就被后世的人们称之为“羊车故道”了。当然,这“羊车”并不是羊拉的车,而是一种用人力挽拉的小型车辆,相当于带轱辘的轿子。
  秦始皇登临峄山,给峄山留下的,除了张扬了峄山的名声外,就是还留下了一块《秦峄山碑》。
  《秦峄山碑》呈方形,高一点九米,宽、厚皆零点四八米,三面刻正文,共二百二十二字,由丞相李斯篆书,记载的不是秦始皇登临峄山的经过,而是他统一天下,废分封、立郡县的丰功伟绩。另一面,是后人用楷书刻上去的跋文,虽不及正文年代久远,但依然有着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要说,这《秦峄山碑》应该传之万代,但到了南北朝时,让魏太武帝(拓跋焘)给推到了。至于原因竟然是因为这个碑刻的名气太大了,慕名而来摹拓的文人墨客、贵族官宦络绎不绝。据《邹县县志》记载,当地的官员,光是为了迎送这些前来摹拓的人,就已经是疲惫不堪了,根本无法管理政务。于是便“聚薪碑下,将其焚毁”。好在,拓片散落在民间的不少,到了北宋元祐八年,也就是公元一千零九十三年,当时邹县县令张文仲,起用北海王君所藏的峄山碑旧拓本,命工匠摹刻,立于衙门前。否则的话,我们还真的可能无缘看到《秦峄山碑》的容颜呢。
  说实在话,如果你要是用心去注意这些古迹的话,就像登泰山一样,你就会发现自己根本就无法迈步,因为这小小的峄山上面,到处都是前人留下的印记。所以,我们还是将目光转移到峄山的自然风物上吧。
  远看峄山,你会感到,她实在是除了“突兀挺拔”以外,似乎没有什么可观可玩之处,但随着你越来越走近她,你又会发现,她的美丽、奇特之处,还真的数不胜数。
  沿着山南的任何一条小路慢慢走来,你会发现峄山好像没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其实,只要你静下心来,就会发现峄山上的花花草草虽然没有什么奇特之处,既不像西双版纳有独一无二的望天树,也不像梵净山、神农架峨眉山等地都生长有虽数量不多却足以扬名世界的珙桐树,但是峄山的岩石却有着个性鲜明的特点。整个峄山到处可以看到大小不一的岩石互相叠压着、堆积着,形成奇石与岩洞相映成趣的奇观。因此不少文献上对峄山的评价大都紧扣“奇峰怪石,陡峭峻拔,岩洞幽深,相互通达,松柏清泉,相映成趣”的特点。荞麦石、虎皮石、左龟石、试剑石、卧虎石、思亲石、探海石等或遥遥相对,或比邻顾盼,嶙峋兀立,情态各具;白云洞、居龙洞、盘龙洞、隐仙洞、石鼓洞、妙光洞、玉帝洞或隐或现,或深或浅,但是却是各有掌故与传说,各有自家之妙处。其中最神秘莫测的,当数玉帝洞石像下的那个山洞,据说与东海相通,甚至有人还神乎其神称夜深人静的时候,将耳朵贴在洞口,就可以听到波涛汹涌的海之韵,因此当地的老百姓称之为“海眼”,你说奇怪不奇怪。至于通往主峰五华峰的狗爬洞,更是妙趣无穷,无论什么人走到这里,要想攀登主峰,就必须俯首帖耳,五体投地,拿出百分之二百的敬意与虔诚,否则,无论如何你也过去不得,因为这个洞口只有三四十公分高,只有爬着方可通过,真有“网开一线”的意味。因此,凡是来过峄山的人,无论多少年以后,只要提起峄山,就会想起狗爬洞,就会想起自己四肢并用的情景,可谓是“欲攀五华峰,须过狗爬洞。四肢齐努力,山神才放行。”

 峄山,虽只有不足六百米的身高,在中国无数的群山峻岭之中算不上大丈夫,但是他有与中华民族的文明史一样悠长遥远的历史,他可以与五岳争秀的奇异风光,使他可以毫无愧色的置身名山之列。正因如此,峄山才有了“邹鲁灵秀”的美誉,才有了“泰岱通灵”的说法,才在无数齐鲁儿女心中始终占据着可与泰山相媲美的崇高地位。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