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孟子网|注册 |登录
简体中文  繁体中文
当前位置:首页 > 圣地游记 > 走进圣地

东山小鲁(峄山游记)

时间:2014-08-17 14:30:17  来源:  作者:未知


  作者:孙方之  文章来源:《雪晴》

    鲁南的八月,正是多雨季节。一个偶然机会我到了孟子的故乡邹城。到一个新地方,朋友总是先介绍本地的名胜,邹城市委党校的刘校长说,来邹城一看孟府二看孟庙三看峄山。孟府孟庙在城里,不一会便游览完毕,无非与曲阜的孔府孔庙大同小异,亚圣处处比大成至圣文宣王低一等罢了。
    最吸引人的莫过于处于邹城之南20华里的峄山了。
    车跑15分钟,已达峄山脚下。站在峄山东麓,仰望山巅,只见山无土壤怪石万迭积石相连临风叠翠岌岌乎可危哉!    烟雨空潆的天气,霏霏的细雨丝如给峄山罩了一层面纱,别有韵致。衣裳在山路上不知不觉中被雨雾打的精湿,眉毛头发上挂满了水珠。我们一路登山,一路感叹大自然的如此美妙的造化神功。峄山的每一块岩石都记载着大自然的一段进化史。
    多年来,我爱好地质学,对李四光的地质理论略知一二,根据峄山岩石的状貌,我判断峄山以此面貌面世,一定经过多次水与火的痛苦炼狱。
    应该在25亿年前的太古代,这一代为古海槽,堆积了泥沙质和火山喷发的物质形成了巨厚的地层。十多亿年之后的一次强烈地壳运动,喷发出的岩浆覆盖到地层之上,同时,陆地上升为高山。后来,大地震又把这一地区在瞬间降为大海。四亿年之后又一次随地壳上升,但经历了一亿年她又下降为浅海。最后一次,也就是形成今天地貌的这次上升,为距今三千万年的喜玛拉雅山造山运动的功劳。一路上碰到几处道观,与道士交谈,印证了我的推断大致正确。
    人在大自然面前,我总感到太渺小。“夫乾坤之秀在于山,峄山之秀在于灵”。峄山的灵气在于使人心灵净化,宠辱皆忘。在这样的一种环境中,只觉得人山一体,人首先应该属于大自然。这样一种神工鬼斧的杰作,人力不可为,你看三块上百吨的怪石叠罗汉般直竖在一块很小的岩石上,山风吹来晃悠晃悠眼看倒下,但它已经在这里晃悠了三千万年。有的怪石两直一横叠一个“门子”,很象人工所为,但上百吨的石头,是谁用什麽办法垒上去的呢?有人猜测不是神灵就是天外来客。
    再一奇就是由于怪石堆叠,形成多处玲珑孔窍。丝丝云雾穿岫而出,绿树青峰朦朦胧胧,遇上这样一种天气,真有一种如入幻境仙界的感觉。还真有一处“仙人棚”,在“孔子登东山小鲁处”之下,一石广卧,大一亩八分三,南面一窦为门,上刻“如仙宫”三字为唐代十才子之一的吉中孚所书。这巨石之下为一阔洞,可容三百余人或卧或座,且洞内有泉下流成溪,叮叮淙淙畅流直下,谓之圣仙水,是天然的矿泉水。此洞为历代道家修炼之所,全真道的随山派淳然子、史志道曾多年在此住持。清人曾题诗曰“何人撑石宫,为此避谷计,有客岭上来,携得白云至”。现在住持这方仙洞者为一胡姓道人,76岁的年龄,鹤发童颜、面色红润,直叫我等世俗之人慕煞也!“山泉煮清茶,枯木烹南瓜,胸无烦恼事,面壁诵经史”。松涛林海,花香鸟语,真一处天人合一皈依自然的绝妙境地。
    两小时之后,我们终于登上了“孔子登东山小鲁处”。二千四百多年前,孔夫子率领他的弟子们在这里腑瞰着苍茫的原野,发出了“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感谓。二千多年过去了,至今觉得孔夫子的圣人之言是真理:站在什么高度,眼界绝对不一样。今天,整个中华民族不是站在孔圣人的肩上,放眼整个世界了吗!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夙愿被孔夫子和马克思的共同的一个学生在20世纪40年代的最后一年变成了现实!
    峄山,你是大自然对中华民族的慨然赠予,又是一部中华民族的百科全书。
    丙子年初秋,峄山烟雨中。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