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孟子网|注册 |登录
简体中文  繁体中文
当前位置:首页 > 圣地游记 > 走进圣地

圣人家传 曲阜的信仰

时间:2014-08-17 14:30:17  来源:  作者:未知

 
来源:大众网-生活日报 
 
    在山东曲阜,与孔子有关的遗迹是孔府、孔庙、孔林,合称“三孔”。孔府是孔子后裔居住的地方,孔庙是祭祀孔子的地方,孔林则是孔氏家族的坟茔集中地。自西汉以来,历代王朝都施行尊孔、奉孔之道,不断修护“三孔”,扩大规模,一步步将孔子神化。沿至今天,整个曲阜小城,仍弥漫着与其他地方截然不同的、浓重的文化味,即使是一个最不起眼的小饭馆,门口也会贴一副对联。很多大宾馆里则都挂着书法家们抄录的“孔子语录”,如:“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等。古色古香,仿佛时光倒流了几百甚至上千年。
 

  我到曲阜的第二天,在宾馆门口叫了一辆三轮车,让他拉我到孔子研究院去。在路上,车夫向我讲了很多逸闻:“曲阜在元朝时叫做神源县。”“孔子生下来时,长相很难看,母亲把他扔在尼山上,一只老虎把他叼进洞里,给他喂奶;夏天天热,一只老鹰在他的头上盘旋,给他挡风遮凉。因此当地人说孔子是‘凤生虎养鹰打扇’。几个月后,母亲来看他,发现他活得有滋有味,哭着把他抱回了家。”……那天天气很好,阳光下,那个农民模样的三轮车夫缓缓地蹬着车子,津津有味地给我讲着,我有点恍如隔世的感觉。我在孔子研究院逛了一个多小时,出来,见车夫仍等在原地。在这里,车夫拉一个人,约定俗成的价格是三块钱。他拉我去另一个景点,不再另收费。


  我到曲阜的时候,正是旅游淡季,几条大街上统共没有几个人。然而“三孔”附近仍可称得上是人头攒动。当地人告诉我,每年的“五一”、“十一”以及孔子的忌日,世界各地的游客云集曲阜。为接待游客,曲阜这个县级小城里,光星级宾馆就有好几座。可想而知,这为拉动当地经济的发展起到多么重要的作用。而我接触到的几个当地人,显然不愿意把游客仅仅当成游客。一个导游听说我们是“各地来的作家”,很高兴地把我们带到孔子墓前,告诉我们应该鞠几个躬,如何三拜九叩。我们这一群叽叽喳喳的人,在青松翠柏掩映的孔子墓前,竟都沉默下来,心无旁骛地行礼、叩头。平时傲岸不羁的文人,在自己的老前辈面前,再怎么恭敬也不为过。这个场面,是我们自己的心营造的,当然也离不开导游的循循善诱、推波助澜。当地人确实希望游客来得越多越好,但他们更希望这些人是带着一颗虔诚的心来朝圣,而不仅仅是游玩。


  导游自我介绍说是个普通的家庭妇女,她有一副黑红的脸膛。在孔庙,她指着一块块石碑说:“你们看,整个孔庙几百块石碑,在文革期间,大多被学生推倒砸断了,只有两块保存完整。现在我们看到的都是修复以后的。”接下来,我见到了一道道的疤痕。我追着导游问,为什么那两块石碑能幸免于难。她指给我看:“这第一块,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立的,朱元璋出身农民家庭,历史清白。所以这块碑留住了;另一块,是一位姓党的人立的,上面刻着立碑人的姓氏。


  在那个无限上纲的年代,谁敢去推石碑?导游又讲了很多,在他们朴素的意识里,圣人是至高无上、不可侵犯的。我相信,这些生活在圣人故里的后裔,他们的内心绝对虔诚。孔子的诸多教诲已经深入他们的骨髓。他们在以自己的虔诚感染着每一个来到这里的人。


  乘客车离开曲阜,客车上挤满了农民、矿工各色人等。售票员拿着票,问:“哪位老师还没有买票?”陌生人互称“老师”,是曲阜一景。这倒也正常,因为圣人说了: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