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孟子网|注册 |登录
简体中文  繁体中文
当前位置:首页 > 峄山 > 峄山游记

游峄山有感(游客小记)

时间:2014-08-17 15:05:17  来源:  作者:未知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我们都很熟悉这句子,但是诗里的“东山”在那?恐少有人知道,反正在此之前我不知道。此次不但得来不费功夫,更加深了古人说的话“行万里路的”理解
   峄山 号称“小泰山”。孟子故乡东南10公里处,因山中怪石万迭,络绎如丝,故名峄山。
    办完公事。到达皱城市内已是下午四点多了,距离峄山还有10多公里,没赶上长途和公交的最后一班车,三轮摩的要价30,被我忽悠到15,到了峄山山下后不急于吃饭和寻找住处,慢条斯理的在山门左右和村庄转悠,打听到进山门票40元,村民小路领进山半价。找到了“逃票线路”后,才找一家小旅馆住下,要价20,其实条件和硬件不值20,为图方便拉个近乎,未曾还价。饭后冲上自己带来的茶,跟老板闲聊继续打听 ,打听到在我之前都有那些人来过?山上都有什么名胜?以及当地风土人情等等。从前此山香火很旺,好多人到这里做生意赚香客游客的钱,逐渐形成村。现有500余户,是个小村,村中姓氏较多无大户。
  第二天(23号),天蒙蒙亮被鸡鸣唤醒,简单吃点东西,不到5点开始上山。天阴沉沉样子,空气中飘着很重的湿气,可能是雨也可能是雾 只带了相机,手机,所以错了特错!没带照相机电池!以致相机不敢调整 大部分照片都照虚了。
  此时,我是山中的唯一游客,原因有三,一,不是休息日,二: 下雨  三:太早。以前我说过,我天生胆小,到底怕啥我也说不出,好在不一会从山下上来五六个背着砖瓦水泥“背山”的当地人,一起作伴走了一段,他们走走歇歇,我也走走歇歇。一路上听着免费的热情的讲解。很可惜只走到半山亭一带就分手了。

  乍看这座山的时候,高不过几百米,也不是很大,更谈不上雄伟,当知道在我来之前还有很多帝王将相,人文骚客,先贤圣哲、墨客名流、神医高道都曾登山揽胜,就有一种强烈的探山欲望。既然他们来的着,我来也来的着!走进山中那些层曾叠叠的独立的 林立的圆石怪石  石刻 石碑 悬崖陡壁。空朦里远处的庙宇 ....还有两边林中各种鸟和小动物的鸣叫 一下子置身于一个神秘的境界。
  略说路上经过的小鲁台 孔子登临处  天下第一“鳌”白云宫万寿宫等景点,却说在借近顶峰的那一段,这里已经无路可走,身边全是奇形怪状的一块块巨石,要到达顶峰,必须从这里经过,悬崖山四个大字,“不可不爬”我从石缝里匍匐着钻出来,人置身于怪石形成的“深井”里,四周不到十个平方,头顶悬空的怪石呲牙咧嘴,然后再寻”缝“上爬,到达顶峰。这里说的是“狗爬洞”。在洞门口的石头上“不敢不爬”的最后一个“爬”,开始我也没认出怎么念。从狗爬洞回来猜测可能就是念“爬”因为经过这里必须爬,不敢不爬!这里还叫人更加明白一个道理“大丈夫能屈能伸才是”
  由于老农的指点,知道还有一条路可以下山,那边的“好看的”地方更多。我看这条路最大的特点是“暗无天日”高高的树也把小路遮挡的严严实实,雾气大的只能看见前后五六米,两边是茂密的灌木和遮天大树,小路在树荫里显得像是黑夜。随着步子的挪动,那些原来就惟妙惟肖的石头们在雾气里面忽隐忽现,好像也在走动。
   更有甚!---在上山的某一地方,只顾低头爬山,猛抬头,一块牌子挡路,上书三个鲜红大字“妖精洞”烟雾缭绕中隐隐约约忽闪忽闪可见“洞天福地”,幻觉中似听洞里传出声音---来者何人?何故清早骚扰?慌得我进退两难,赶紧双手合十,低声报上家门说明来意,才敢轻轻挪动脚步继续前行。别说我胆小,找胆子大的试试?
  
   俗话还说“大路不走走小路,方显出青岛野驴真功夫”走着走着,见路边一小道的痕迹,犹豫片刻,一跺脚,走进去了。走进小路十多分钟开始后悔不该进来。我们经常爬山都知道,在草丛里的小路上一般不会迷路,怕就怕遇到开阔地或是乱石岗,经过几个乱石岗终于找不到路了,那些奇形怪状的巨石如八卦阵一般林立。在一平整的石面上重重的摔了一个四仰八叉后实感到后悔,知道摔倒后的那一刹那第一件事是做什么? ------呵呵  不是看摔伤了没有,忍着痛先掏出手机看看有无信号,(万一摔伤得呼救啊)然后才决定原路返回。此时想起来昨晚看见的修庙老农捉获的大蛇和山边大路上被车碾压的小蛇尸体,还有小路上的野草和八卦阵,真心虚了,唱歌壮胆吧,一声高呼自己也吓一跳,立马收住 惊动神仙和山中精灵不是小事,改念玛米玛米哼,这下,刚才林中鸟们停了鸣叫,满山响起“哼-----玛米玛米哼”

   陶渊明在《陋室铭》的开头写到:“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峄山,不仅有仙,还有神,不仅有神,还有精灵,有石洞为证!不仅有仙有神有精灵,还有秦始皇、刘邦、李世民、赵匡胤、朱元璋、乾隆等留有留有好几百多处摩崖刻石和碑碣石碑。
  孟子、庄子、司马迁、李白、杜甫、苏轼、陆游、徐霞客、赵孟頫、郑板桥等,留下众多佳诗墨宝。
  俗话说山不在高有仙则灵,传说中的神仙如观世音  八仙等在山上有名有迹有故事,古代君王先师贤士留有足迹,甚至精灵一类也享有洞府,可以称得上“灵”
   相传女娲炼五色石神工补天,而将滚滚乱石叠成此山,满山遍峪如禽如兽、静动有之的怪石则数不胜数,省缺了雕琢,多了野趣。怪石如龟、如鱼、如兔、如冠、如丸,子孙石、元宝石、五巧石、骆驼石、鹦鹉石、试剑石、八卦石……象形之惟妙惟肖,远眺、近视、上仰、下俯之变幻无穷,千姿百态,
  神话传说故事也不少:梁山伯、祝英台求学于“梁祝洞”;贞妇明志的“舍身台”;“金钟化作石”;“骑鹤隐仙”升天去……千百年来,人们借物寄情,把许多美好的憧憬和愿望变成种种神话传说,曲折离奇,令人陶醉。这些景点不是亲临很难领略到其中真谛。尤其是像今天我这样这样孤身一人,这样的天气形成的梦幻般境界。

     俗话还说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磊磊巨石之下,有许多天然洞穴,有名洞穴上百个。诸洞大如广庭、小如斗室、纵横通达、曲径通幽、深邃莫测;且洞多有泉水,每每东北风起,百泉涌涨,云气汹涌,“峄山戴帽”,神奇莫测。
   据说在白云洞内还有一洞曰“龙眼”与东海龙宫相通。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