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读《孟子》
我爱读《孟子》
李全和
我不是一个读书很多的人,譬如“四大名著”,只是《水浒》看过一点点,其它则只是接触电视剧或者评书了,不过对古代的《孟子》颇感兴趣。
主要是因为《孟子》的语言浅显,不单有文言本身的精彩凝练,也有类似古白话的随意与流畅,深入浅出。在如此微言大义的作品里,处处语言犀利,感情激越,锐不可当。
古中国一直是奉行“莫谈国事”的,勇于直谏的人很多都被处死了。而皇帝能恭听逆耳忠言的,给我印象最深的,一个是唐太宗的时代,一个就是孟子所处的时代。很感慨,在中国这样一个难于治理的大国里,能有孟子这样奔走呼告,救民于水火的人,甚为难得。孟子善于在民间深入调查研究,虽然理想比较“乌托邦”,但很多改革意见是具有前瞻性的。既然以天下为己任,就甘愿并陶醉于务实工作和激烈思索。当然,这些还有一个前提,就是自信。孟子有足够的自信体现在著作中,“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舍我其谁”……一派大丈夫的豪爽作风。这种作风对后世影响巨大,在李白的“金樽清酒斗十千”,苏轼的“老夫聊发少年狂”,都明显带有一股侠气,融天地之正气凛然危坐,达则兼济天下。他们都有一番政治抱负或理想,文字激扬,笔法险峻,自我陶醉和肯定,绝非是堕落的精神胜利法。当然,人性总是共通的,当他感到自己的施政纲领在人之暮年都没有被采用的时候,他也在给弟子讲学时叹息道:“一日曝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一句人生总结性的感慨,浸透悲凉。但尽管这样,他也一直坚持为一个绝望的目标而奋斗。“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不能停滞的孟子努力在历史的激流中找到理想的方向。为了没有收获的奋斗,年岁愈久,心理矛盾愈深,思索愈艰难。当了英雄的人也许只会让人钦佩,而胸有英雄之气却最终注定被埋没的人才是最令人感动的。他们甘愿牺牲自己,默默给整个社会一点潜在的前进力量,而这种奉献才是永恒的。
在细节的叙述和描写方面,《孟子》也展现了独到的文学特色。“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体现了孟子的直言不讳,傲然轻君。而“卒然问曰”,一个“卒(猝)然”,没有头脑的霸道国君跃然纸上,与行王道的孟子对比鲜明。随意突然问了半句“天下恶乎定”,也没有更多前文,问得笼统而无头绪,回答却更让人惊讶,只有三个字“定于一”,比问句还简单短小,不单概括精炼,还为下文最后的大段激昂话语作了很好的欲扬先抑的作用,致使最终孟子浩然之语如“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
《孟子》中也有推理的结论,它不像《庄子》中的“子非鱼”那么奇诡而艰深,却也别有一番雄辩的大家风采。在“王顾左右而言他”中,我们看到了孟子语言幽默机敏的一面。而这种实战的辩论中语言发挥如此精彩,不单基于雄厚的雄辩实力和深厚的文学功底,更是基于事先对自己思想的理性思考。再如,在“王笑而不言”之后,孟子一连串排比的疑问同样展现了他逻辑性的思维,排除了一切其他选择。这些精巧的逻辑圈套经常使对方陷入困境。
《孟子》中有些文字只是一句一句语录。这些小地方如同孟子思想海洋中的浪花。在《论语》中,很多劝学和谈人生、谈道德、谈世界的话都是很温文尔雅的,就不像《孟子》所有的紧张情感和赤裸抨击。《论语》中也偶尔展现急切心情,比如“求!无乃尔是过欤?”然后便是一大段讲道理,而《孟子》的社会实践性比较显著,娓娓动听的漫谈很少,时事政治居多。《孟子》中的名句“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就有着直白坦率的作风,过人的勇气,这种勇气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后世文人。孔子强调“仁”,仁爱善良之心,人皆有之。“性”字就是“生”与“心”的结合,引导人心向善,和荀子的摒弃恶性,意思实际上很接近。人性问题从古至今都在讨论,善与恶像两股反向的风,帮人们把握好人生的航帆。孟子开口则是“仁义”,发展了孔子的思想。甚至中国古代军事中的“得人心者得天下”、“出师仁义”等等,都是继承了孟子的思想,尽管孟子不懂兵法。
最后,我想再提一次“一曝十寒”,这种内心的悲剧和我们每一个人息息相关。就像鲁迅思想中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复仇”、“不做无谓牺牲”、“革命是让人活”……一样,都是有普遍意义的令人深思的疑问。“鱼与熊掌不可兼得”,不同的抉择,就有不同的注定的结局。那么,哪种价值取向最优,站在什么角度上,能否坚持奋斗,学有所得,问心无愧,这些问题就是《孟子》给我的最大疑问,也是我的最大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