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本和谐话孟子
民本和谐话孟子
何平哲
公元前372年,正值诸侯雄霸,百家争鸣的战国中期,在鲁国贵族孟孙世家,诞生了一名婴儿,他就是被后人誉为:“继往圣、开来学”的亚圣—孟子。
孟子,名轲,字子舆, 他的出生地即山东省邹城市。他的成长,与母亲仉氏的辛勤哺育是分不开的,至今在我国仍流传着孟母三迁、断机教子的故事。
良好的环境使孟子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后来他又授业于孔子之孙子思的门下,渐渐对孔子的思想产生了浓厚兴趣。他曾说:“我一生最大的愿望就是学习孔子。”经过刻苦学习,孟子终于成为精通儒术,熟悉《五经》的大学士。
孟子所处的时代,不仅诸侯争霸、战事频起,而且在学术上也是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思想活跃时期。孔子思想遭到了各路学派的攻击。面对这种混乱局面和惨不忍睹的社会现实,孟子与不同学派的代表人物进行针锋相对的激烈论战,同时他思考更多的是人性、人类的生存、人与人之间的和睦相处以及社会的和谐问题。
公元前320年,孟子怀着救国救民的伟大理想,开始了“周游列国”,他所到的第一站就是齐国,本想通过 “一鸣惊人”的齐威王,实现其理想。但并没被其所用。当他听说宋王偃将要推行“王政”,当即就又离齐赴宋。宋王偃也不接受其主张,孟子只好回到他的家乡—邹国。
孟子回到邹国后,邹国君主邹穆公听从他的建议,推行仁政,任贤纳士,使邹国很快发生了变化。孟子看到自己的主张果然奏效,于是又带领弟子赶到齐国,企图劝说新上任的齐宣王推行“仁政”。但此时的齐宣王一心想的是,用武力争霸中原,根本听不进孟子的意见。万般无奈,孟子只得离开齐国,随后又游历了宋、魏、鲁、滕国等,但他的主张,始终没有被各国君王所采用。
公元前309年,奔波了30多年的孟子,只好归隐故里,在收徒讲学的同时与他的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整理《诗经》、《书经》等儒家典籍,并编著记录他言行的《孟子》。
《孟子》一书,包罗万象,博大精深。性善说,是他思想、学说的基石,它贯穿于整个理论体系。孟子认为,人之初,性本善,善与不善与其成长环境有关;人要加强自我修养,注重自我完善。并把孔子“仁”的思想发展延伸到了包括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提出了“仁政”纲领。政治上他主张“民为贵,君为轻…..。”在经济上他提倡“民有恒产”,让农民拥有一定的土地使用权;在文化上他鼓励统治者“与民同乐……”
孟子所提出的仁政思想,还包括人的道德修养。他认为只有贤者身君高位,才能造福于百姓,使国家强盛。如果让不仁不义的人身居高位,百姓就会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
兴办教育,是孟子推行仁政思想的重要途径。他主张通过兴办学校,让儒家的道德观念深入人心,使人们懂得仁、义、礼、智、信的道理,养成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尊敬师长、办事诚实的品质。他那“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我善养我浩然之气”等至理名言警句,至今影响着中国一代又一代的优秀知识分子。
孟子和孔子一样,一生很不得志。但是他死后却受到了历代统治者的尊崇,《孟子》一书和孟子本人一样,越来越受人重视。早在汉文帝时期,就把它和《论语》、《孝经》、《尔雅》等列为重要书籍。东汉时期,人们更加崇拜孟子,甚至有人称《孟子》一书是天地万物、仁义道德、性命祸福无所不载的光辉著作。到了唐代,孟子在文人学士和士大夫阶层中的影响日增,许多人争相仿效孟子的文章。在韩愈等人的推崇下,孟子的政治地位不断提高。韩愈认为:尧、舜、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周公、孔子、孟子是一脉相承的,孟子死了以后,儒家道统就失传了。后世要恢复和继承儒家思想,必须从学习孟子开始。此后,人们便把孔子和孟子的名字连在一起,称他们的思想为“孔孟之道”。
渊源自古尊邹鲁,天下一贯仰圣人,孔孟儒家思想一直是中国古老文明繁荣昌盛的精神象征,今天它不仅吸引着无数的炎黄子孙来此寻根溯源,而且令来至世界的外国友人顶礼膜拜。
孟子一生,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不仅令世界各地的炎黄子孙、外国友人所尊崇,而且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仍发挥着重要作用。如今,在他的家乡山东省邹城市,学习实践孟子思想,弘扬儒家传统文化已蔚然成风。
孟子虽然离开我们已经两千多年了,但他威武不屈的大丈夫品格,超越时空的伟大思想学说,不仅影响着中国,而且也必将越来越影响着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