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孟子网|注册 |登录
简体中文  繁体中文
当前位置:首页 > 习儒堂 > 有奖征文

我眼中的孔孟

时间:2014-08-17 14:36:17  来源:  作者:未知

                                                                               我眼中的孔孟


                                                                                                           陶辉纳    

  
      在儒家的传统中,孔孟总是形影相随,既有大成至圣,则有亚圣。既有《论语》,则有《孟子》。孔曰“成仁”,孟曰“取义”。他们的宗旨也始终相配合。,《史记》说:“孟子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今人冯友兰也把孔子比作苏格拉底,孟子却比作柏拉图。
  细细端详孔孟,你就会发现孔圣人,孟贤人有诸多的不同,就像苏格拉底,柏拉图指天看地一样。柏拉图说:“吾爱吾师,但吾更爱真理。”这回轮到孟贤人说:“吾爱孔圣,但吾更人民。”孟贤人以慈悲为怀的心肠,为民请命,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而我们的孔圣人却不停的在说“克己复礼”,孔圣虽然称管子对国事有贡献,但仍然毫不迟疑的攻击他用器排场超过了人臣的限度。颜子是孔圣最钟爱的弟子,颜子死后孔圣痛哭流涕,如丧亲子,然孔圣却根据“礼”的要求,反对厚葬颜子。孔圣甚至为了“礼”的需要,做一些令人费解的事情。孔子不耻阳货的所作所为,但为了“礼尚往来”,趁着阳货不在家的时候去回拜他。试想一下,如果阳货突然回家见到孔子,不知孔子心中是何种滋味?难道孔子是做了周密的调查才去的吗?
  孔孟虽如苏格拉底与柏拉图一样是师徒的关系(从大的角度来讲),但是这对师徒存有诸多的差异。在《论语》中孔子总是以一种“君子坦荡荡”的形象出现的,孔子称赞曾子的“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思想,孔子的称赞就是对其“君子坦荡荡”思想的最好体现,而孟子则是一种“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激烈形象出现的,时常大呼“疱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俨然一个愤青的形象,有种“坚决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似的决心,心像秤砣,不撞南墙不回头。孔子悠闲,孟子紧张,两种鲜明的思想就同火山般爆发出来,难以忘记他们壮丽的情景。
  如若把孔圣称为一位饱经世事,苍茫于天地的老者,那么亚圣则是一位率性而为,心忧天下黎民的壮年奇男子。齐宣王称病,他也称病。他见了梁襄王,出来就说:“望之不似人君。”鲁平公没有出来拜访他,他也不去见鲁平公。他对各国君王的赠仪,受或不受,全出己意。在亚圣身上我们看到了现代青年一般的张扬个性,率真自然的样子。而在孔圣的身上让人感到夕阳西下,迟暮将归的老气。或者说是所谓的“成熟”。
  孔圣人有时会面对着长江黄河发牢骚,说什么“道不行,乘稃浮于海”,“风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他总是在追求一种古旧之物,想要恢复周公的时代,“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可见孔圣想要的是一个周公式的社会,“幸运”的是各国的君主“明智”不用孔子,如若用之,保不齐出现“南周”、“北周”之类?
  孔圣和孟子都在追求一种有利于民的方法。孔圣用的是“礼”而孟子用的是“不杀”。齐宣王问政于孟子贵卿应做的本分,孟子曰:“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 孟子尚贤,而不拘泥于礼法,孟子敢于撼动正统的位子。梁襄王问孟子曰:“天下恶能定乎?”孟曰:“定于一。”襄王又追问曰:“孰能一?” 孟子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孟子以“不杀”而能王天下,早就超出了孔圣所说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的严格界限了。孟子在很大的程度上已经超越了孔圣,更加适合我们现今的生活的精神需求。
  吾观之孔孟,犹如观之地球之南北两极,虽统一于地球之中,但南北两极“老死不相往来”,见面就更是难上加难了,孔孟之思想差异就在于此。
 

......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