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孟子网|注册 |登录
简体中文  繁体中文
当前位置:首页 > 习儒堂 > 有奖征文

孟子的德政曙光

时间:2014-08-17 14:36:17  来源:  作者:未知


孟子的德政曙光


林文钦

    孟子的一生以继承和光大儒学为毕生追求,效法孔子的“仁”道,推行“仁政”之道,由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主张以德政争取人心,统一天下。
    “仁政”是孟子思想的核心。在孔子思想核心“仁”的基础上,孟子进一步将其发扬光大,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包括养民教民的仁政学说体系。他认为实行“仁政”,一要“制民恒产”,让每家农户有百亩之田、五亩之宅,有起码的生产资料;二要使民以时以护,“勿夺农时”,保证农民有劳动的时间,还要注意保护自然资源;三要取民有制,“省刑罚,薄税敛”,走薄税轻敛的富民之道,使人民有最低的物质生活条件;四要施教化于民,加强道德教育。孔子的“仁”是自觉的道德,孟子的“仁”则兼具教化的功能。他认为要“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 教化可以使人“明人伦”,懂得“孝悌忠信”的道理,从而达到“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企图采用这种“亲亲”、“长长”的措施缓和社会矛盾,保证社会和谐,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
    “性善论”是孟子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孟子首创“性善论”,主张性本善,认为人生来具有天赋的“仁心”之“性善”,皆有“仁、义、礼、智”之“善端”,所谓“仁、义、礼、智,非有外铄于我也,我固有之也”, 这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善性,是“不学而能”的“良能”和“不虑而知”的“良知”。但这种仁义礼智的道德价值的自觉,必须通过后天的教育与“存心养性”,才能使“善端”扩而充之。为了让人们确信性本善,他还以人心向善的“四端”说加以论证:“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种心向,乃是仁、义、礼、智发生的根源,这四种心向所产生的仁、义、礼、智四种品德是属于善的品德,只要个体愿意修养自善,能够自觉地实行仁义礼智,以全力扩充存于内心的“四端”,“人皆可以为尧舜”那样的圣人,成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
    “民本”思想是孟子仁政学说的新发展。“民本”原意为“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后经孟子系统发展和阐述,明确提出“民者,君之本也”,“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他认为决定统治者统治地位的政治基础是民心的向背,民心归服是一统天下的决定因素,“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其心,则得其民”,民贵君轻,民比君更重要,“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赢得民心是统治者富国安邦、成就伟业的关键。
    “王道”政治是孟子仁政学说中国家政治的最高理想。“王道”意旨代表符合道德要求的政治秩序,后经孟子发挥成为儒家政治理想的集中表达,他把法家的以法治国、以力服人、用暴力实现统一称为霸道,把儒家的以仁政治国,以德服人称之为王道,即“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政者王”。他深信“仁者无敌”,大力提倡以德服人的仁政,极力反对武力服人的霸政,积极主张“有德者执政”、“保民而王”,“乐以天下,忧以天下”。所以,凡是不以“王道”治国者,便被他视为“罪人”,给以猛烈抨击。孟子还主张把伦理与政治紧密结合起来,强调道德修养是搞好政治的根本,“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由修身、齐家、治国,到平天下,以天下一家,世界大同为最高理想。
    “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从孔子去世到孟子诞生,百年之间“亚圣”果然横空出世,孟子那宝贵的“仁政”思想,在黑暗的奴隶社会中,闪现出一道人性觉醒的灿烂曙光。

 

......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