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孟子网|注册 |登录
简体中文  繁体中文
当前位置:首页 > 习儒堂 > 有奖征文

我看孟子

时间:2014-08-17 14:37:17  来源:  作者:未知

               我看孟子
 
    说起孟子,不能不说孟子的母亲,她那“三迁择邻”、“断机教子”的故事,曾一度广为流传,成为天下母亲教子的楷模。应该说,孟母是非凡的,她将教子看成了她生命的第一需要,为此她煞费苦心,为孟子创设了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
  孟子生活在邹县,与孔子的故居曲阜相邻,而他又投在孔子的孙子子思的门徒下。于是,孔子思想的精髓就从一个脑袋输入了另一个脑袋。显然,这个输入经过了一种过滤,同时又融入了一种思考。孟子的思考极为缜密,我猜想孟子一定是一个行为举止极为规范的人,在他的眼里方就是方,圆也一定就是圆。孟子曾提出一种关于“人”行为的准则:“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无此四者,非‘人’也。”句式极为整齐,而且句意又十分的广博。虽然,孟子对人行为准则的诠释,并没有超越孔子的“仁”和“道”。但最重要的是,他将孔子侧重个人修养的“仁”和“道”,发展为一种治国安邦的政治主张:“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许多人在引用孟子的这句名言时,常常省略了后半句,这就在一种无意中,改变了孟子的初衷。
  孟子曾天真地幻想过这样的一种小康社会:“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我想他的这些想法一定遭到当时许多人的冷嘲热讽,可他全然不顾,坚信:“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无疑,孟子是一个思想家。这种思想,源于他对当时“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的人民苦难的思考,源于他对当时“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的暴政肆虐的思考。在战国群雄逐鹿的混乱时期,孟子的这些思想,则是许多思想家所不能及的。
  虽然,孟子满肚子的治国韬略,虽然他也像孔子一样,四处游说诸侯,历经邹、任、齐、鲁、宋、滕、梁等国,可无人采纳他的意见,以为他的主张“迂远而阔于事”。他只得在65岁以后,沮丧地退居老家,也像孔子一样授徒讲学,于是他那充满了激情的:“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的抱负和自信也只能停留在《孟子》里了。我无法沿着孟子的脚印,去追随属于孟子的那充满屈辱和坚韧的历史,但我还是从孟子留下的文字里读出他的铮铮铁骨:“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尽管,现在很有些人早已把它扔到了垃圾筒里,嗤之以鼻,但我却从“大”那简单的笔画中,看出一个顶着天的“人”。
  这“人”,充满着一种叫着刚烈的东西,他远远不像孔子那样“温良恭俭让”。当生与义不能兼得,他宁可取义,也无意苟且偷生;当死与不义不能同避时,他宁可赴死,也不愿躬行不义。“舍生取义”,看似简单的四个字,读出的却是昂昂乎的浩然正气。它曾激励过多少仁人志士,为国捐躯慷慨赴难,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的最高道德准则。 
  “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把这些文字存放在历史中,历史为之而光彩;把它们拿出来放到现在,依然充满了一种魅力,思想的魅力是最为持久的。
 
 
 

 
......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