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幸与亚圣孟子比邻而居
五六岁因父亲工作原因从老家来到了兖矿,那个时候我还很小,就好奇的问父亲:“爸爸我们为什么要来这里?”父亲就说因为工作的需要必须来,这里有宝贵的煤炭、是孟子故里,以后这里就是我们的家了。我似懂非懂的点点头,他说的这些我都不太清楚。就这样我的家在兖矿定居下来,一住就是二十多年,尽管没有生于斯但是确确实实的长于斯。我的小家庭在这里组成、我的小宝贝生于此,邹城已经成了我的第二故乡。
对孟子的了解是在不断的学习中慢慢积累起来的。儿时父亲启蒙诵读让我记住了《三字经》中: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少时语文课本中有让我了解孟子的文章:“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毕业后因为痴迷于古代文学,特别学通过自考汉语专业对古代汉语的系统学习,逐渐对孟子有所了解,被孟子的见解所折服: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此之谓大丈夫。还有他的爱民、贵民的思想,在那个远古的时代是多么的难能可贵。就这个爱民的思想使他这样一个圣人,一下子和我们拉近了距离。爱民贵民的思想放到现在仍旧是最值得讨论的话题。记得好像有个说法是:孔子是精神上的思想者,孟子是生活中的实践者。孔子多是精神领域的引导者:不义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一生都在追求真善美和理想中的社会。孟子则是追求社会实际的践行者,舍生取义、杀身成仁,用实际行动追求如何实现人生价值。孟子作为孔子忠实的拥护者,为圣人理想的理论在礼崩乐坏,战火纷争的年代找到最好的实践方案。为孔子的思想传播和继承做出了不可忽视的功绩。
我为能和孟子比邻而居感到荣幸,他的精神无时不刻影响着我们。因为济宁地区绝对是严格意义上的“孔孟之乡、礼仪之邦”。即使我们不刻意去接近他们,可是作为孔孟出生地,千百年来儒家学说一脉相承,天生是一种优秀的文化优势,我们的言谈举止、衣食住行、婚丧嫁娶,待人接物都有着一套有讲究的规定,遵循古礼,流传至今。到了现在有些已经简化了许多繁文缛节,仍旧可以找出人们讲究礼法的影子。虽然现在有些年轻人会觉得那些礼道陈旧迂腐可以扔掉了。从继承和发展来看固守旧时礼法也不是坏事,没有人固守,对于外来的事情一切都“拿来”,那么我们优秀传统早就渐行渐远了,坚守住文化的传承,才能真正的抓住我们民族文化的根基。孔孟之乡的人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自然而然的就传承了是孔孟之道精华的部分,现在虽然不会时时刻刻挂在嘴边,可是亚圣的思想无形的影响着我们,还有我们的下一代,这些影响可能连我们自己都不知道。
在我们颂扬孟子的时候,孟母作为一个教子有方的优秀母亲,更不应该被忽视。对于我这个当了母亲的来说最有感触,现在的小孩子不好教育大家都有同感的,心里觉得格外苦恼,不知道该如何做一个好母亲。仔细想来榜样就在身边,苦苦寻求真的是舍近求远。如果我们都能以孟母为榜样,拿出孟母教子的精神来。相信教育好孩子也不是个难题。孟母三次搬迁择取好邻居的坚强;清贫生活中为生计日夜不眠织就的布匹剪断教育儿时的孟子,这其中有着怎样的决心?也许我们没有处在那个环境并不能完全想象,但是我深深的为这个伟大的母亲而感动:言传身教、持之以恒、不畏贫苦的抚育儿子长大。孟子能成为一个内外兼修的圣人孟母起了关键的作用。也是我们这一代年轻该深思的,如何做一个合格好妈妈?能不能象孟母一样教子有方?孟母的执著和坚强是我作为一个母亲最值得学习的地方。
依旧记得小学时候三年级的阳春三月,我们整个年级的同学一块坐着大客车去春游,每个人都带一大包好吃的,背着小水壶,口袋里揣着妈妈给的2块零花钱,心里美滋滋的。我们春游的目的地就是——孟庙。老师带着我们在孟庙里,东走西看给我们讲一些关于孟子的故事。可是小学三年级的我们,怎么会认真听呢?我们在参天的大树下追逐,拉起手围起来大树一边转圈一边快乐的唱歌,看着庙前没有头的塑像心里还怕怕的。肚子饿了,围坐在老师身边吃着交换来的食物,那会应该是我小学时最开心的一件事了。现在长大了也常在邹城玩,孟庙也已经很久没有去过了。如今隔着墙看着孟庙,也是另一番心情。古旧的碑刻,耸立的牌楼,摩崖石刻,朱红的碑文大字,“孟母三迁处”如果走国道出行你就能在路旁看见;“孟子诞生处”,每天的公交车必然经过的地方;“孟府孟庙”与普通的居民和谐相处,每天在喧嚣中开始,在黑夜来临时落下。在邹城孟子思想是无形的文化氛围,是一种历史洗净沧桑留下的宝贵遗产,即使你不想被他影响,可是我们就如此真实的生活在这之中,怎能离得开,逃得出呢?
作者:臧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