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孟”如此
孟子,美誉“亚圣”,是仅次于孔子的历史第一人。儒生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喜欢“说”。孔子“说”出了一部《论语》,孟子“说”的本事亦可谓青出于蓝。这里的“好说”,并无聒噪的贬意,而是其对事物发表看法积极。在孟子生平学术造诣中,留给后世许许多多宝贵的财富,这其中多是经过对现实事物深刻思考总结而成的精辟见解。更可贵的是,他所建立的一整套完整的理论依然可以为今所用。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21世纪的贫富分化越来越严重,有数据表明,全世界80%的财富掌握在20%的人手中,另80%的人仅享有人类生产总值的20%。相信这一数据还在不断更新当中,而且不会按80%的人所期盼的方向发展。为此引发的众多矛盾成为阻碍人类和平共处的毒瘤——富人和穷人的矛盾,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矛盾。让人不安的 是,随着不平等的意思形态在贫穷人口和贫困国家观念中慢慢成形,穷人萌生了一种“仇富”心理,甚者踏入拜金泥潭失去正确的价值观。“独善其身”成为愚蠢的代名词,被嘲笑,被摒弃。富人呢?坐拥千万财富,极尽奢华挥霍之能事,当中有多少人想过“兼善天下”?恐怕很少。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明知道一小部分企业家是打着“慈善”的招牌做形象宣传而不批评他们的原因:毕竟愿意“兼善天下”的人确实太少了。只要有富人心血来潮发一点点善心,捐出哪怕是自己财富的几万分之一,也会被媒体炒得沸沸扬扬,被国人津津乐道。想想,如果大多数人都懂得“达则兼善天下”,那人人都是榜样了,还需要费心塑造吗?这个道理,千年之前孟子就领悟出来了。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
孟子说的这话,延用至今就是我国大力推行的“可持续发展”政策。什么是可持续发展?当代人都明白: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现代人的需求以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换句话说,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也就是江泽民同志指出的:“决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是在一九七二年在斯德哥尔摩举行的联合国人类环境研讨会上正式讨论,这次研讨会云集了全球的工业化和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殊不知,古代中国早有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意识到,且是在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之间的矛盾还未彰显之前提及这一观点,这就是孟子!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舍生取义”的思想虽然在当今已不适于宣传推广,但我们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去诠释孟子这话的意思— —学会选择,学会放弃。很多事情,都介于舍取的一念之间,当我们陷入这样两难的困境时,选择还是放弃,就需要理智的支撑来权衡轻重。学者都是善于思考的,孟子也许就是在频繁对外界的思考中明白面对抉择时应该注意轻重缓急。多动脑,在心中摆好一杆天平,“鱼与熊掌不可兼得,舍鱼而取熊掌者也。”孟子让我们知道,有些智慧通用古今。
孟子,无愧于“亚圣”之称!
中国有“孟”如此,幸甚至哉!
......